close

  
  2013年12月19日,在中科院學術會堂,中科院院長、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(右)為新當選的院士施一公頒發院士證書。當日,中國科學院2013年當選院士證書頒發儀式暨座談會在北京舉行,公佈了新當選院士名單,共有53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,平均年齡54歲。今年還選舉產生了9名新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,目前外籍院士總人數達到72名。(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)
  中國日報網11月26日電(遠達)人才培養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有英國媒體發表文章指出,中國政府近些年來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回歸國內大學的措施,起到一定效果,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;中國高校的改革正在進行當中,多數院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  英國《經濟學家》11月21日報道稱,瓷器、山水畫、題字裝飾著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的辦公室。看著這些裝飾品,外人很難想象施一公曾在美國生活18年。上世紀90年代初,施一公成為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的一員,遠赴美國攻讀研究生學位,並最終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,卻開始覺得自己只是祖國繁榮景象的“旁觀者”。2008年,40歲的施一公回到中國。他是最著名的歸國學者之一,也是政府在經濟騰飛之際,著力推動學術相應發展的象徵性符號。
  自上世紀70年代起,外派留學生就成為中國提升教育水平的主要方式。至今,中國的留學人員超過300萬。在世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高等教育機構中,中國留學生人數占國際學生人數的20%以上。超過1/4的中國留學生選擇了美國。
  每個國家都會外派留學生。但中國的不同之處在於,大部分最優秀的人才都留在了國外。教育部數據顯示,歸國者僅1/3;其它機構統計的結果則更少。美國橡樹嶺科學與教育研究所某學者今年發佈的研究結果顯示,2011年,於2006年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中,有85%留在美國。
 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,中國政府就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回歸國內大學的綜合措施,例如,一次性給予100萬元獎金、晉升機會、工資保證、住房津貼,甚至免費住房。一些高等學府還為專業學者建造了廉價的租房和住房。而這些計劃也適用於非華人的外國人才。
  然而,中國多數高等院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在《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期刊》世界大學前100強排行榜中,中國僅有兩所大學上榜。上海交大發佈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500強中,中國僅有32所入圍。此外,尚未有中國籍學者獲得諾貝爾科學獎,對此政府非常擔憂。
  然而,引入外流人才不足以讓中國變成學術巨頭。許多歸國人才有兼職現象。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崔大偉的研究結果顯示,因“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”歸國的教授中,有將近75%保留著其它崗位。這種策略讓教授們的名聲更加響亮,但無助於他們的學術研究。政府的人才引進計劃,引進的一般是那些已經過了研究高峰期的全職教授。
  對中國而言,在國內培育人才尚有很大困難。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曹聰認為,國內海歸人士獲得更高薪酬的現象誘發了一些人的不良動機,導致那些最有才華的人認為應該在國外度過研究的黃金時期。
  中國國內的學術研究受政府的影響較大,很大一部分科研經費由缺乏科研項目評估經驗的管理人員分配。科研獎勵的分配存在重量而不重質的問題。這種現象使得科研人員在選擇研究方向時,刻意避開那些費時的、結果具有開放性的項目。
  今天的情況要比過去更鼓舞人心。一些改變了聘任制度的高校已經能更方便地引入外國教授。北大院系的聘任和晉升機制現在都按照國際評估標準進行。
  在清華的一些學院,如施一公的清華生命科學學院,終身職位已經獲得私人資助。在一些精英院校,助教的年薪為七八萬美元,其中超過80%的薪酬來自私人捐款。不過,中國全國2400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中,只有很小一部分已經實行了改革。
  (編輯:周鳳梅)
  延伸閱讀:
  (原標題:英媒:中國設法吸引人才迴流 高校改革任重道遠 - 中文國際 - 中國日報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t57otwn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